主题泛指主要内容,具有核心、焦点、主旨、重心中心、要等内涵研学旅行课程主题是研学旅行教育活动的主旨与核心。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学、心理学及课程理论等是课程主题设计的理论依据、国家方针政策依据。
教育方针( guiding principle for education)是一个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它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1995年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5条规定,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方针以法律形式确定了下来,规定了我国未来教育的性质、方向、途径、目标及其规格,必将对我国教育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研学旅行课程主题设计,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课程主题的选择,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研学旅行课程主题设计,要扎根中国大地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注重实践,重劳动、注重生活实际,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刷《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第一次提出“核心素养”概念。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为方便实践应用,在研学旅行中,我们将六大素养进一步细化为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等18个基本要点。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可以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核心素养是对“双基目标”和“三维目标”的深化发展,在进行研学旅行课程主题设计时应将核心素养作为选择的理论依据。
(1)《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出的“五个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研学旅行课程主题选择的基本依据。
(2)《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要求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出发,在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并转化为课程主题,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素养。研学旅行课程本身就是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因此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推荐的主题完全可以作为研学旅行课程主题使用,以有效保证研学旅行教育目标的方向性和规范性。
(3)《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旗帜鲜明地提出,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劳动教育本身就是研学旅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文件的出台为研学旅行主题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
(五)研学旅行课程是一种休闲教育课程
休闲是人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及生活满意度、幸福感。休闲教育是人们享受的所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个体生命发展完善和生活世界和谐交融的必然结果。长久以来,在功利主义盛行的形势下,教育成了生存的工具和手段,学习工作的技能成为教育的主要目的。这样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休闲的重要性,导致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教育难以落在实处。要想使人的身心得到健康充分的发展,生活富有生命力,生命享有满足感,就必须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暇时间,更加全面和理智地面对生活。通过精心选择设计课程主题,将研学旅行资源应用于休闲教育教学实践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以一种休闲的旅行方式感知周围的世界,取得休闲教育的效果,能够让学生自由地实现自我的价值。
(六)研学旅行课程是一种自然主义教育课程
中国的自然主义教育源远流长。春秋时期,孔子主张“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率领弟子周游列国长达14年,开启世界上最早也是最漫长的研学之旅堪称世界研学旅行的先师和典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是《论语》的经典陈述,“习”不是坐而论道而是不断实践的意思孔子周游列国“太庙每事问”就是不断实践的过程。亚圣孟子游历各诸侯国十余年,在生命体验和苍生情怀两大层面赋予了研学旅行更高的本质意义,留下巨著《孟子》。《庄子·知北游》中说,“山林与,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在大自然中,人的
中说情感是进发而喜悦的。《老子》中说,“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人要遵循自然法则,学会在大自然中健康成长。庄子主张“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大自然蕴藏着奥秘、它需要人融人其中,寻获游鱼之乐。古代先贤大师,寄意山水,研味自然,留下了许许多多歌自然风光的瑰丽篇章,奠定了自然主义教育课程和研学旅行课程的基础西方自然主义教育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后经夸美纽斯、卢梭逐步确立秩逐渐发展为颇具影响力的教育流派。亚里士多德主张教育要遵守一种自然序,应从儿童身心发展的实际教育规律出发“首先要关注儿童的身体其次关注他们的情欲培养,然后才触及他们的灵魂”,这一思想与教育学、心理学关于人的一般发展规律相吻合。捷克教育家夸美要纽斯主张“自然适应性”原则,强调儿童的自然成长同自然界的植物、动物一样,要尊重客观规律重符合自然的成长,灌输型的教育违背了知识传授规律卢是自然主义教育的代表,他注重从人的本性出发反对死记硬背与强硬灌输,主张减少不必要的人为干涉,要求受教育者走向大自然、走向社
会,走进现实生活,对自然万物和现实生活进行直接的接触与观察。这一思想与研学旅行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自然主义教育是教育发展始终坚持的一个原则,也是研学旅行课程主题设计时要加以思考并遵循的基本原则。
(七)研学旅行课程是一种生活教育课程
教育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是最好的教育。生活教育课程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和中国的陶行知。杜威反对把学生关在学校里,那样就犹如把鸟儿关在鸟笼里,主张应该办开放的教育,让学生到广阔的生活中去体验。陶行知说:“马路、弄堂、乡村
工厂、店铺、监狱、战场,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我们教育自己的场所。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智育是一种复杂的过程,它包括形成世界观信念,使智慧富于思想方向性和创造方向性而这又使校内教学教育过程与校外社会生活和谐结合起来的那种个人的劳动和社会积极性处于紧密状态,因此,学生要从劳动、自然、旅行之中获得进步,从游戏中获得教育。在中小学生中推行研学旅行课程,把研学旅行纳入教学计划,就是为了强调教育理应回归生活世界,教育理应面向生活、服务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得新知。学生不仅需要知识的教育,更需要生活的教育;学生不仅需要在书本上学习知识,更需要从鲜活的生活中习得知识,得到情感的陶治、素质的提升总之,研学旅行课程主题在设计时除了要高度关注教育性、公益性和实
践性,还要注意休闲性、自然性和生活性等课程理论的要求。
研学旅行主题的选题原则
课程主题选题应遵循教育性、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层次性、因地制宜和与时代同步原则。
(一)教育性原则
研学旅行是校外教育实践活动,教育性要求是确定研学旅行课程主题的本质要求,也是衡量研学旅行课程主题是否有效的基本原则。教育性原则要求课程内容要以中小学生自身发展需求为中心,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研学实践教育的意愿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围绕课程主题,从自我成长需要的角度切入选择具体活动内容,指导师要善于捕捉和利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指导学生深化课程主题,不断完善活动内容,使研学旅行课程的内容更有利于实现课程主题的教育性目标。譬如,金盛茂农业科技服务中心研学旅行部的“走进红色沂蒙”研学旅行主题课程,课程设计人孟庆友老师把山东省临沂境内的红色研学目的地串联起来,将临沂孟良崮革命纪念地、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沂蒙革命历史博物馆)、沂蒙精神展馆、新四军军部旧址、沂蒙母亲王换于纪念馆、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暨山东省政府成立纪念地、《沂蒙山小调》纪念地、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旧址等红色文化圣地组合在一起使教育与实践、知与行紧密结合,旨在让学生们了解红色经典,感知红色文化底蕴,吸收革命教育养分,开拓政治思想眼界,提升家国担当素养。通过临沂系列红色研学教育活动,让学生心灵感受一场盛大的红色文化洗涤,凸显革命传统教育主题。
(二)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就是要从人的发展规律角度实现教育目的,强调从以指导师为中心走向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各项活动过程,在“动
手做”“实验”“探究”“设计”“创作”“反思”的过程中进行“体验”“体悟”“体认,并在全身心参与的活动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创新能力。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整个研学旅行过程中学生必须亲自参与实践,整个活动也要确保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不变。譬如,在浙江省开化县朝阳小学一周一次的“开化纸”传统技艺的实践探究活动中,泡树皮、煮树皮、打纸浆、试搅、制胶、调制纸浆、抄纸、晾晒、轧纸等整个工序均由学生自己完成。在这枯燥的敲打、搅拌、抄制中,学生们的动手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明显加强。学生用自己造的纸画画、印古诗、粘纸扇…收获不仅在纸上,更多的在纸外。这样的课程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意识、审美意识、家国情怀,也培养了他们的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实践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开放性原则
研学旅行课程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活动内容的开放性基于学生已有经验和兴趣专长,打破学科界限,打破课堂教学的模式,选择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综合性活动内容,鼓励学生跨领域、跨学科学习,为学生自主活动留出余地,把成长、生活环境作为学习场所,可以从所接触的家庭、学校、社区等生活场景中,不断拓展活动时空和活动内容,使自己的个性特长、实践能力、服务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不断获得发展。课程主题在开放的内容支撑下,更有利于为主题目标的创新性奠定内容基础。作为校外教育的重要形式,研学旅行课程的教育目标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更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创新和积极探索,课程主题目标的开放性是对研学旅行特性的现实表达与要求。主题的开放性也有利于增加课程的吸引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学科课程相比,研学旅行更注重情感目标和全面发展,每个活动主题应有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案,也就是不确定性,只有这样,思维水平、知识水平、生活经验不同的学生,才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程度不同的成功的喜悦和真切的体验。譬如,湖北省黄冈市蕲春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开展了包括革命传统教育、红色旅游、李时珍医药文化教育、科普体验教育、农耕教育、国防教育、户外拓展、湖泊文化、长江文化、专业培训等活动,开放
性的课程主题让师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对世界、对生活的认知和生活技能的提高。实践教育基地丰富的研学主题不仅跨学科,而且跨领域,超越了学科边
界,为学生自主活动留出了余地,学生可以从开放的主题活动中不断探索、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主题,从而使自己的个性特长、实践能力、服务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不断获得发展。
四、综合性原则
现代社会对人才更为关注的是如何和同部门的人合作、如何实现跨部门的合作、如何调动更多资源开展合作,这是做好事情的关键。研学旅行课程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核心,均衡考虑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对活动主题的探究和体验,可以充分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联系,强化知识、能力、道德等方面的内在整合。
譬如,庄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庄子故里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的庄子镇,这一文化优势是学生学习庄子作品、理解庄子思想的重要资源。河南省民权县实验中学的指导师组织开发了庄子文化综合实践课程,带领学生前往庄子村拜谒,以走访、询问、查看、问卷的方式获取庄子资料,通过研读庄子作品领会其思想内涵。综合”不是强调两门及以上学科的组合,也不是为了形成一门新的学科,而是希望在研学中将活动项目和方式加以统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世界是一个整体,这一概念在案例中体现得比较充分。
五、层次性原则
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实践的意见》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课程的内容有明确规定: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设立研学实践活动课程体系。这是研学空间尺度的层次性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研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进而还要对问题加以探究这个过程对于不同学生群体需要区别对待。对于小学生,要求他们对发现的问题能够做出简单合理的解释即可,而对于中学生还要求他们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架略,并得出应的探究成果。这是研学内容的层次性。
譬如劳动教将类学旅行、教育部就是按照层次性原则制定《大中小半动教育指导要(行)》、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根据具体学段,分层次贯彻落实。
备注:
《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片段)
(三)学段要求
小学
低年级:以个生活起居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注重培养劳动意和劳动安全意使学生懂得人都要劳动,感知劳动乐趣,爱惜劳动成
果。指导学生:
(1)完成个人物品整理、清洗,进行简单的家庭清扫和垃圾分等、树自它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2)参与适当的班劳动、全动护教室内外环境卫生等,培养集体荣誉感;
(3)进行简单手生、照顾身边的动植物、关爱生命,热爱自然。
中高年级年级:以校园劳动和家庭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体会劳动光、重普劳动者、步养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态度。
指导学生:
(1)参家清洁、收纳整、制作简单的家常餐等,每年学会1—2项生活技能,增强生活理能和勤节约意识,培养家庭责任感;
(2)参加校园卫生保洁、垃分处理、绿化花等,适当参加社区环保、公共卫生等力所能及的公益动、蜡公共服务意;
(3)初步体验种植、养殖、手工制作等简单的生产劳动、物步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懂得生活用品、食品来之不易,珍惜劳动成果
初中
兼家学习、校内外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安排劳动教育内容,开展职业启蒙、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和安全意、增公共服务意识和担当精神。让学生:
(1)承担一定的家越常清洁、煮、家居关化等劳动进一步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和习惯,增强家责意;
(2)定期开展校国包干区域保洁和美化,以及助残、敬老、等务性劳动、步形成对学校、社区负责任的态度和社会公德意识;
(3)适当体验包括工、工、电工、陶艺、布艺等项目在内的劳动及传统至艺制过程尝试家用器具、家具、电器的简单修理,参与种植、养殖等生产活动、学习相关技术、获得初步的职业体验,形成初步的生涯规划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