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项目策划——各地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
文章(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有侵权行为告之删除)来源:万景设计 作者:文旅小编 | 时间:2023-09-07 09:07 热度: 本文有1028个文字,大小约为5KB,预计阅读时间3分钟
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完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持续加强制度建设,深入挖掘非遗底蕴,将非遗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系统性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各项工作。和小编公司的文旅策划部一起看就看具体情况:
一、非遗牵手京味旅游
1、非遗的多彩活动。今年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此为契机,北京推出了一系列非遗主题旅游活动,引导市民游客关注非遗传承与保护,在远近闻名的荷花市场,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市集正在举办。循着非遗传承人的吆喝声走进市场,只见船型摊位一字排开,18个京津冀非遗项目正在展示,这些与当代生活结合紧密的非遗文创受到市民游客的欢迎。
2、创新活态传承。非遗传承发展离不开学、授、用、产、研等方面的系统性保护,这也是非遗进行活态传承的必要条件。做毛猴、吹糖人、捏面人、画脸谱……第五届京津冀“非遗进校园”活动近期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举办。活动以非遗体验游园会形式展开,集中展现了30项京津冀地区的优秀非遗项目,孩子们在与非遗传承人近距离交流中,收获满满惊喜。
3、文旅融合发展。得见、尝得到、能体验、可带走……非遗和旅游的融合,总会让人有出乎意料的惊喜,应深入挖掘非遗底蕴、创新融合机制,更加全面地展示非遗时代魅力,推出一批非遗特色主题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评选非遗旅游体验示范项目。促进非遗深度融入旅游景区、度假区、乡村旅游和民宿发展,推动非遗特色旅游景区、度假区建设。
二、南宁“非遗+旅游”
1、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近年来,南宁市扎实做好非遗的系统性保护,积极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全市涌现越来越多的可以体验非遗、了解民间文化的好去处,“非遗+旅游”迎来好光景。在约4000平方米的空间里,米洛甲·壮古广西味道主题餐厅展示了广西特色的壮锦、绣球、壮乡铜鼓、服饰和配饰等,餐厅内食材同样地方特色鲜明,加之中西融合的创意做法,令人垂涎。
2、传统文化。在南宁市武鸣区五彩壮乡文化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壮族歌圩传承基地坐落于此。基地自落地建设以来,专注探索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路径,取得了积极成效。积极组织基地观光游、周末游、亲子游、团建、聚会、享美食、非遗体验等文旅活动,扎实推动非遗和旅游深度融合。
3、特色化。近年来,横州市立足本地优势,深度挖掘茉莉花文化内涵,打造特色茉莉小镇,推动非遗技艺与旅游深度融合,加快农旅结合、文旅融合,逐渐兴起以茉莉花风情游为主线的“茉莉之旅”。茉莉小镇以茉莉花产业为支撑,以茉莉花大艺术、大康养、大美丽文化为灵魂,以“茉莉+花茶”产业、文创产业、文旅产业、康养度假等为产业支点,将横县茉莉花茶制作技艺融入游客体验。
三、山西的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
1、丰富研学内容。作为省级非遗旅游体验基地,太原古县城目前有29项国家级、省级非遗入驻,每个项目都有独立院落或门面进行产品展示,并开展体验活动。戏曲研学基地工作人员李国栋介绍,基地每天都有专业演员领着游客画脸谱、穿戏服,学习唱、念、做、打等戏曲知识,领略晋剧文化的魅力。
2、乡村振兴。八义窑位于长治市上党区八义镇红绿彩村,20世纪80年代停产歇业。2012年,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李建平启动了红绿彩瓷器生产项目,并在八义窑旧窑址建起了以非遗生产性保护为主,集生产、观光体验于一体的八义窑红绿彩陶瓷文化产业园。
3、助景区发展。近年来,该景区将“非遗传承地深度游”模式与大槐树祭祖习俗、根祖文化、移民姓氏文化相结合,成功打造了“文化+旅游”全产业链运营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增长。近年来,晋城市皇城相府生态文化旅游区推进非遗进景区,实现了文旅深度融合、创新性发展。在景区藏兵洞前,国家级非遗“上党八音会”每日都会奏响,跑毛驴、跑旱船、担花篮等非遗民俗表演更是为游客营造了欢乐的氛围。
更多请咨询我司文旅策划部:https://zhongguofozushan.com/xydt/1222.html。